保护与发展并行的滨江乡村建设路径探索——以马鞍山市中坝村为例
摘要:乡村振兴的推进过程中,一些乡村发展不乏出现面临生态资源保护等发展上的要素制约。本文以马鞍山市雨山区中坝村为例,探索在当下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滨江乡村的发展建设路径,为乡村振兴的多模式开发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指导。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一些具有一定资源禀赋的乡村在建设中会遇到保护与发展的问题,本文在比较分析乡村建设中保护发展之间的现状问题与优势资源利用情况,例如大量农村人口流失、农房闲置、土地抛荒现象严重、公共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以及乡村文化衰落等问题,通过解决目前生态保护所面临的问题与乡村建设可能面临的问题,整合多种村庄资源,盘活乡村经济,探索一条保护与发展并行的道路,实现对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中坝村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银塘镇陈家村行政村内,市中心城区的西南郊,涉及五四、中坝、西闸、胜利四个村民组,总体规划面积约1878亩。项目所在地北距革命路约200米,东邻大漾水系,西邻长江,内部交通路网由江堤路、陈家村中心路、乙字河路等构成,其中采石河路、革命路及石船路对外可连接到205国道,自驾到南京仅需1小时左右;自驾到合肥约为2.5小时。
①毗邻多个红线与政策管控的叠加区域,致乡村发展受限。
中坝村位于长江之滨,村庄民居不得超过三层建筑高度;地处长江以南行洪区,暴雨和山洪暴发就会发生漫滩行洪;受长江保护法限制,长江干支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不得新建、扩建化工园区;村庄东部水田区域属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不得种植非粮作物。受各类红线及政策范围限制的影响,目前产业结构单一,以农业生产为主,经济效益不高;区域内不可发展二产加工业;村庄北部毗邻采石矶风景区范围线、生态保护红线及城镇开发边界线外,规划限制条件较少,但未依托采石矶风景区进行过休闲旅游配套开发,缺乏三产项目。
②生态基础较好,但水系连通性差,田间生产未实现机械化。
村庄地处圩区,村内整体地形北高南低,东高西低。村庄内部及外围水系丰富,周边沟塘河流较多,但沟塘之间水系没有完成畅通,部分区域出现富营养化情况;村庄内部有一水面较大的中心河道(大漾),河流水质一般,水草茂盛;两个排涝站分别位于南北两侧,可满足内部排涝需求;由于无法从长江取水且地处陈家村最低处,存在生产用水不足及内涝隐患;内部多处沟渠荒废,农民灌溉多用移动提水泵给农田灌溉;村内基本农田占比较大,但农事生产未实现机械化,田间农机路较少,无法满足大型机械设备进入农田操作,村庄已完成雨污分流工程,配有三格化粪池,每个组团配备标准化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③便民生活空间不足,建筑风貌参差较大,道路连通性不佳。
公服设施配套不完善,确实村庄内公共休憩空间,村庄内建筑多数基于八九十年代建筑进行翻新,整体建筑质量一般。以住宅为主,夹杂少量公共服务建筑;其中质量较好的主要为二、三层的混凝土建筑;质量一般的主要为一层混凝土建筑;质量较差的为一层砖土简易建筑和棚户建筑,存在部分违建建筑,同时危房亟需修缮重建。村庄道路初具路网系统,满足村民基本生活步行需求,但内部道路普遍较窄,大部分路段无法会车,机耕路较少;南北向道路存在断头路现象,未实现南北连通,大桥以南路面情况较好,以北较弱;江堤便道处坡度较大,出入口转向不便;外部道路开口较多,直接连通各个居民点,没有次级道路缓冲,主干道压力较大,易造成主干道路拥堵;停车场、道路标识牌、路肩等基础设施不足,部分道路靠池塘段无保护措施,乡间便道绿化有待提升。
村庄耕地多为永久基本农田,农事生产以传统耕种方式为主,未建设高标准农田,以稻麦、莲藕种植为主,涉及少量瓜果蔬菜、水产养殖、景观乔木等产业,产品加工率和增值率较低,科技投入较低,农产品品种科技含量不高,未形成核心竞争力,部分农产品以初级农产品的形式走向市场,经济效益不高。与此同时,休闲旅游发展滞后,未充分利用现有的坑塘水系资源及周边采石矶风景区旅游资源,缺乏三产项目的开发,例如餐饮娱乐、休闲垂钓。
在坚持保护为主的前提下,进行科学有序的发展,结合中坝村自身特色,发挥其文化载体作用同时,适度发展乡村文化休闲旅游业,实现“保护中求发展,发展中重保护”的良性循环,避免“保护性破坏”的发生。
尊重当地的生产生活习性、民俗习惯,要注重建筑所在的历史环境要素及周边群体的建筑风貌的保护。建筑与其所生存、所处的村落环境是密不可分、不可割裂的,在保护的时候尤其要注意保护乡村的多样民族文化,繁荣和延续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
尊重村民作为乡村建设的主体地位,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民意,合理规划,科学改善村庄环境。
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研究制定中坝村的保护及发展方案,采取原址修建保护方式,突出乡村自身格局特色的同时,注入顺应当代的特色功能。
保持村内总体水系格局不变,依照现状引排格局,改建泵站,畅通排水通道。将外部乙字河水系和村内水系联通,通过提升涵管建设规格,增强沟道过水能力,对沿村水系进行河道清淤,增强水体自净能力,重点净化处理上游采石河的水。定期清理浮水植物,实现水体清澈、及时护坡,做好绿化、无积存垃圾、无白色污染、水面无明显漂浮物;加强村内桥涵配套;整改自然水体岸线形式,沿水体岸边进行驳岸设置,宜多为自然驳岸,随岸线自然走向,采用自然斜坡。根据功能需要采用少量的硬质驳岸和台阶式驳岸,增加亲水空间,通过绿化等措施加强生态景观效果;依据游船线路,连通部分水塘,形成约200亩的游船水域面积,对内部多片不连通的水域进行整治拓宽,河底宽由原来的1~2m拓宽至3~5m,河口宽由原来3~5m拓宽至5~10m,每侧留出控制带宽度3~5m;采取沟通、拓浚等畅流工程措施打通内部沟塘。
基于现下村庄空间尺度进行局部功能性提升,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对村庄的建筑、道路、景观、公共空间进行提升修建。建筑采用“整体保护,分区对待”原则,从中坝的区位、生态、文化禀赋中提取出可利用的形象元素,例如江南水乡的水波纹元素等,将其艺术化表现进建筑的外立面提升设计,通过设置人字山墙坡顶,以及在墙面、外立面细部构件、装饰上加设新徽派风貌元素等方式展现传统地域文化。对现有道路进行连通和拓宽,消除断头路,主干道白改黑,拓宽至4.5米,中间铺设彩色热熔线,江堤路主要是通过提升两侧景观风貌,及西侧临江车道铺设彩色塑胶跑道,来打造健身与观光车游览多功能兼具的安全道路。一些宅间巷道主要是通过将碎石、青石板、瓦片拼贴铺装,以留住乡间风貌。
在梳理提升乡间风貌的基础上,加入三产服务业,多元化从游、学、食、住、行方面进行项目植入,基于现状农田和水系设置精品农业展示、水果采摘园、垛田游船、花海迷宫等农业参观游玩项目,主打的水系游线遵循总体水系格局不变,重点打造滨水度假区内的水系驳岸景观环境,依照现状引排格局,改建泵站,畅通排水通道,对水系沟渠进行清淤、拓浚,保证游船线路连通,沿途景观丰富,形成良好的滨水空间;基于现状建筑,筛选出质量较好,周边位置环境合适的民居征用进行功能提升,通过设置中坝新乡微讲堂、藕花小栈等项目,为游客提供食、住、问询服务,将地处城郊一隅的中坝村,打造成江南舒养心境的旅游圣地。
乡村的良好发展是国家稳定的基础,乡村建设直接关系到乡民是否可以长久以往的安居乐业,本文在分析中坝村现状及问题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中坝村在进行建设中运用到的各类具体措施,通过探索乡村建设中保护与发展的相关措施,得出以下结论:
乡村建设中应尊重现状,面向未来,发展中不仅要注入当下所需,亦需要保护好传统乡村特色。纯粹静态的保护是不可取的,维持建设中保护和发展的平衡是当下乡村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与挑战。乡村空间上的演变发展往往是通过“产业-就业-居住聚落”的路径来进行重构,故而优化土地空间形态,形成功能多元,分区明确的乡村空间,方可激发乡村活力;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现下处于滞后状态,但乡村因人而造,风貌因人而化,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关注空间肌理的塑造、街巷景观的提升、建筑庭院的更新,基础设施的完善,村容村貌的改善,最终构建良好乡村图景,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
版权所有 © AG真人国际官方网站西部公司
技术支持:优河马